随后老太后也不再过多言语,道了声乏,拉着平帝就走。</p>
王莽自然明白王老太后的暗示,心中那股不服不忿的劲头又上来了。</p>
“我王莽所作所为,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吗?</p>
不,我是为了大汉江山的繁荣昌盛啊!</p>
为何姑母也不理解我,反而暗中指责我收买人心?</p>
既然如此,那我就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人心所向!”</p>
于是,王莽下定决心,开始蓄积力量,准备展现他的大手笔。</p>
在汉朝的广大臣民中,已经达成一种普遍的认知,那就是王莽已经近乎完成了周公般的伟大政绩,“制作毕成,群公以闻”。</p>
这样的政绩,岂能是区区宰衡的职位所能涵盖的?</p>
因此,群臣们也继续纷纷上奏,建议在宰衡的职位之上再给予王莽更高的赏赐,甚至要按照周朝对周公的奖励来对待他。</p>
具体来说,周公当年所受的封赏有三:</p>
一,是封邑广阔,突破了“公侯百里”的限制,达到七百里之广。</p>
而且鲁国的国君还被赋予了一项特殊的权力——“郊望”,即可以郊祀上帝和祭祀山川,这是天子才能享有的礼仪。</p>
二,是周公受过的赏赐隆重无比,甚至超过了九锡的规格。</p>
三,是鲁国在周朝是一个真正“自治”的侯国,与汉朝那些有名无实的诸侯国截然不同。</p>
既然周公能如此,那么安汉公王莽也应当享有同样的待遇。</p>
然而,这样做是否会违背高祖刘邦定下的“非刘氏不王”的祖训呢?</p>
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p>
面对这一质疑,王莽手下的亲信们首次给出了明确的回应。</p>
他们试图突破这一“宪制”的限制,为王莽争取更高的地位。</p>
在王莽的授意下,以他的小圈子为中心,众多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诸侯、王公、宗室共计九百零二人联名上奏。</p>
“宰衡的地位应当凌驾于诸侯王之上,赐予他束帛加璧的荣耀,大国乘车、安车各一辆,以及骊马两双。”</p>
这一举动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汉臣们第一次明确提出宰衡的地位要在诸侯王之上,实际上就是绕过了“非刘氏不王”的“宪制”约定。</p>
为了进一步体现宰衡的尊贵地位,亲信们还建议继续为王莽加九锡。</p>
同时,他们也开始面向全国所有文人团体进行鼓动。</p>
因为这帮人往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一肚子理想不知道咋办,但嘴上还特有能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p>
接下来,道德口碑爆表的王圣人,终于要发大招了。</p>
长安城内,以及周围郡城内,识字、会写字的大部分百姓,共计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p>
一同奏请皇上,为安汉公王莽,加九锡!</p>
王老太后此刻心中略显忐忑,“想不到,这个大侄子的号召力竟如此强大。</p>
这短短三个月内,因安汉公一事上书的官吏百姓,有名有姓者竟近五十万之众。</p>
竹简奏章更是堆满了未央宫的十几间库房,真可说是汗牛充栋。</p>
既然民心所向,那便赏吧。</p>
我这老朽之躯,也只能顺应民意了。”</p>
于是,王老太后迅速召集公卿、博士、议郎、列侯等九百多位重臣,紧急商议颁赐九锡的盛大典礼。</p>try{ggauto();} catch(ex){}
最高规格的封赏终于降临了。</p>
然而,九锡究竟为何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