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这边,卫氏一族的命运似乎已被厚重的阴霾所笼罩。</p>
朝廷之上,无一人为卫氏说话,这使得卫太后与平帝母子重逢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p>
卫太后每日都以泪洗面,身边的随从与亲眷无不为之动容。</p>
卫宝见此也于心不忍,正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p>
想起与王宇的深厚交情,决定寻求他的帮助。</p>
昏黄烛光下,卫宝眉头紧锁,提笔给王宇写了一封信。</p>
“宇兄足下,展信佳颜。</p>
顷间,宝心怀千结,特此书寄,以吐胸臆。</p>
贵府令尊仗义执言,为冯家昭雪,仁德之举,感佩之至。</p>
然宝有一事不明,安汉公何以对我卫家防范甚严?</p>
吾姐思君心切,泪湿罗巾,料想皇上在宫中亦必苦楚难言。</p>
母子离散,此情此景,每念及此,宝心如刀绞,夜不成寐。</p>
身负家族重任,却束手无策,愧疚难当。</p>
宇兄乃我唯一可托腹心之人,望能指点迷津,助我一臂之力。</p>
静候佳音,卫宝稽首。”</p>
写完信后,卫宝轻轻吹干墨迹,将其小心翼翼地封装好。</p>
不由望向了窗外的夜空,再次陷入沉思。</p>
数日后,一封来自王宇的回信悄然送至卫宝手中。</p>
“卫兄,宇对贵府目前所遇困境了如指掌,且感同身受。</p>
身为安汉公世子,宇亦有多般不得已。</p>
然卫兄宽心,宇思忖,欲动家父之心,当从“为人后”之义切入。</p>
敢问卫兄,可否请卫太后亲笔修书,向家父陈情思子之深,并表达她对儒家“为人后”之道的领悟与赞同?</p>
此举或许能成破局之钥。”</p>
卫宝看完信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p>
立刻将这一想法告知了卫太后。</p>
卫太后闻言大喜,自然应允,立刻提笔蘸墨。</p>
奏书中既严厉批评了丁、傅两家的逆行,又引经据典地恭维了王莽。</p>
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为人后”这一儒家理想的深刻理解和认同。</p>
随后立即命人将其送往长安。</p>
数日后,王莽看到了卫太后的上书。</p>
脸上露出了满意笑容,眼中闪烁着得意与赞许的光芒。</p>
“看来,这卫太后终于明白了我的一番苦心。”</p>
“她如此深明大义,知晓‘为人后’之义,实在是难得。</p>
不过,既然已有了这样的觉悟,那就更不必来长安这个是非之地了。</p>
让皇上专心为成帝之‘后’尽忠职守,便是对她最大的褒奖。”</p>
于是,王莽大手一挥,下旨为卫太后增加了封邑七千户,赐黄金百斤,以表彰她的识大体、顾大局。</p>
同时,还提高了中山国官员的俸禄,以示恩泽广被。</p>
这个结果却令卫家和王宇都大感意外。</p>
他们原本以为,卫太后的上书能够为她争取到回长安的机会,至少能够引起王莽更多的关注和重视。</p>
却没想到,王莽竟然会如此决绝,再次断了卫太后入京的念头。</p>
卫太后在接到旨意的那一刻,整个人如坠冰窖。</p>
呆呆地望着那封冰冷的诏书,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p>
自己明明已经顺着王莽意愿,表达了对“为人后”的认同和赞许,为何还是无法与儿子团聚?</p>
心中悲愤交加,再次书写了一封谢恩的奏书,但这一次,奏书却如同石沉大海,王莽再也没有给予任何回应。</p>
卫太后在家中哭得梨花带雨,亲人们围在她的身边,一个个也是唉声叹气,无计可施。</p>
另一边,一场盛大的海选少女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