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还在热烈讨论中,各位官吏纷纷表达了对王莽封赏“安汉公”的看法。</p>
一位老臣激动地说道:“想当年,霍光大司马废昌邑王,立宣帝,为汉朝中兴立下赫赫战功。</p>
如今,莽公逐董贤、立箕子,其功劳与霍光不相上下。</p>
既然霍光曾比着汉代第一宰相萧何来封赏,那么莽公也理应得到同等的荣耀!”</p>
另一位儒家学者出身的官吏也站了出来,引经据典地阐述道:</p>
“从儒家的‘圣史’来看,今日出现周公时期的祥瑞,这岂不是说明莽公与周公同功同德吗?</p>
既然周公能够‘托号于周’,那么莽公托号于汉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p>
王老太后见所有大臣都如此强烈支持,于是继续下诏,免除王莽其后代的差役,使其爵位与封地得以世袭。</p>
这一切都是仿照昔日的萧相国的成例,以褒奖王莽的卓越功勋。</p>
更是将萧相国官邸赏赐给了王莽,巧妙地将王莽那霍光的形象转变为了萧何。</p>
也让王莽从一个擅权的外戚,变成了众人眼中招才纳贤、辅佐汉室的贤相。</p>
面对这样的殊荣,王莽心中自是暗喜,但表面却继续表示惶恐。</p>
又担心过度的谦逊在此刻反而会引来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p>
于是顾不得继续装病,只得进宫,向众人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p>
第二日朝堂之上,望着垂帘听政的姑母,再扫视一圈眼神中充满期待的朝臣。</p>
王莽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上前一步,躬身道:</p>
“臣王莽,感谢朝廷的厚爱与信任,然臣实在不敢接受这安汉公的封号。”</p>
王老太后闻言,眉头微皱,有些不悦地道:</p>
“王莽,你功勋卓著,朝中诸大臣皆认为这安汉公的封号非你莫属,你为何一而再的推辞?”</p>
王莽再次深吸一口气,躬身道:“太皇太后,臣之所以推辞,并非不知好歹,实乃心中有所顾虑……</p>
略微一停顿,王莽继续面露苦涩地道:“臣有一言,实在不吐不快。”</p>
王老太后被王莽这番作态勾起了兴趣,微微颔首,示意他说下去。</p>
王莽直起身子,再次环视四周,缓缓开口:</p>
“列位同僚,我王莽非贪图荣宠之辈。</p>
今日受封,实感惶恐。</p>
天下百姓尚处疾苦之中,我又岂能独自享乐?”</p>
一席话落,朝堂上鸦雀无声。</p>
王莽继续道:“前年鲍宣曾上书言国民有七亡七死,字字血泪。</p>
我每思及此,心如刀割。</p>
今日受封,更感责任重大。</p>
愿将朝廷之恩惠广施于天下百姓,共谋太平盛世。”</p>
这时,一位老臣出列感叹道:“莽公高瞻远瞩,实乃我朝之福。</p>
吾等当共勉之,以报朝廷厚恩。”</p>
不少官员面露愧色,尽皆附议。</p>
而王政君则目光闪烁,似有所思。</p>
王莽面对众人的推崇,神色依然保持沉稳。</p>
见气氛也差不多了,缓缓开口道:</p>
“感谢诸位如此厚爱,看来今日我王莽也只得接受安汉公的称号了。”</p>
王老太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