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诗与刀 > 第三百二十六章 王元朗的责怪

第三百二十六章 王元朗的责怪(1 / 2)

张立还未出发,边镇军情已来,是好消息,这回顺圣城打破了,王元朗进入了城内。

只可惜这个消息来得太迟,若是这个消息早来十天八天,皇帝夏锐当回事欣喜万分,因为十天八天之前,这个消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势如破竹。

而今,一个城池的得失,对于皇帝夏锐而言,已然没有什么意义,打一个城池就用了这么久,何年何月才能打破大同府城?就这种效率,何年何月才能剿灭常凯?

所以张立在皇帝夏锐的催促中,还是拿着圣旨往边镇而去。

此时的王元朗,却还不知京城里下的圣旨,也不知自己临阵被换掉的消息,站在顺圣城头,看着城下无数的尸首,面色严肃非常。

打扫战场的禁军士卒正在城下忙碌,一车一车的尸首,虞侯文书之类慢慢拿着册子登记着姓名籍贯之类。

京城里的人,又哪里知道战阵之苦。攻打一个城池,又是何其艰难。

甚至连徐杰最早的时候,都以为攻城战,就是推着冲撞车去撞城门,撞破城门,就能冲进去。这种认知,来自一些战争影视剧的影响。

徐杰也是后来才慢慢知晓,真正的战场,哪里是这般场景?一座城池若是真的准备要固守的时候,城门是不可能还撞得开的,因为城门之后,必然是堆积如山的土石,早已把城门堵得死死。

所以真正固守之战,只要主帅不犯傻,攻城一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什么计策计谋,在这种时候都是毫无用武之地,唯有搭着长梯拿人命去堆才是唯一破城之法。

这才是建造城池与长城雄关的意义所在。绝大多数时候,高墙都能止住兵锋,但是故事里的高墙,好似都如纸糊的一般,这是因为城池关口被打破了才会成为故事,城池与关口退敌了,那是正常,也就不是故事了,便也没有人去在意。

所以如顺圣城这般的攻坚战,才是战场主要的局面,也是最为正常的局面。破了顺圣,其实就是大捷,就是将士效死,军将尽力。

拿人命堆下来的顺圣城,在京城皇帝心中,实在是不值一提。

王元朗看着虞侯送上来的文书,摇头叹气,一战,阵亡一万六千余,轻重伤六千余。敌我战损比例几乎是一比四。

这一战,当真艰难,前方却还有长城脚下的长青城,打破了长青,才能面对弘州城,过了弘州,才是真正的大同府城。

这也是为何大同不适合奔袭的原因所在,这些城池都在山岭隘口,若是从山岭越过去,大军就被这些城池包围了,退路都没有了,辎重不济,若是战事拖延,岂能不败?

大同城,更是险要之地,西有火烧山,东有白登山,刚好把大同城夹在两山之间。这般险地,什么奔袭之策,都是无力,要破大同,也唯有一个主攻方向,那就是南边,墙高城深,除了强攻,还能有什么办法?

这也是为何王元朗迟迟不开战端的原因所在,就是为了打造更多的攻城器械,威力巨大的床弩,推都推不倒的云梯车。

但是一切容不得王元朗从容不迫去准备,因为皇帝陛下等不及。

有了顺圣作为后方基地,辎重补给不断从东南运来,王元朗也开始继续着进军长青城的准备。

大军再一次面对起高墙。

从王元朗身后往前去的督战队,不断左右大喊着:“后退者,斩!犹豫者,斩!阵乱者,斩!”

战争是残酷的,并非那些什么几句话语的热血沸腾,便能让人拿命前仆后继。

能保证前仆后继的主要办法,就是一条一条的斩。

室韦人如此,大华也是如此,常凯更是如此。

排好队列的士卒们,也并不都是一脸的视死如归,大多都是紧张不已,紧张得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紧张得双腿不自觉在颤抖。

待得鼓声大作,便是卡卡啦啦的脚步,鼓声从和缓,慢慢变得急促,最后如雨点一般。

脚步也从缓慢,再加速,最后飞奔而起。

少许的云梯车,被无数士卒冒着箭雨往前推去,停在城头之下,无数的士卒从云梯车内蜂拥而上。

几个陶罐从城头上扔进云梯车内,碎裂开来,到处都是迸溅的油脂。

刚刚奔入云梯车的士卒,连忙呼喊着又往云梯车而下。

忽然,大火熊熊而起,笼罩了整个云梯车,更听得人惨烈的哀嚎,肉香扑鼻,令人作呕。

一架架简易的长梯搭满了城池垛口,长梯上爬着的人,如同蚂蚁一般。

城上一杆杆长长的树杈,被几个士卒抱在手中,树杈之处抵住搭上来的长梯,几人呼喊奋力往前,长梯被推得轰然倒塌,如蚂蚁一般的士卒摔落满地,骨头碎裂之声嘎嘎作响,满地哀嚎遍野。

随后长梯又被扶起,再次搭在了垛口之上。依旧有士卒攀爬而上。

督战队的话语也变成了:“第一个上城头者,赏银五千两,官升三级!”

徐杰随着张立,快马而来,刚刚敢到战场之后,震天的喊杀之声,几里之外都能清楚听到。

马队不过三四十人,都是金吾卫里的汉子,随着张立边关赴任。

众人停住马匹,上得一座小山岗,远望战阵。

所有人都是眉头紧皱,连带张立也开口说道:“徐贤弟,边镇士卒,好生勇猛啊。”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京城的禁军,与这些边镇的禁军比起来,差了太多。

昔日张立站在皇城城头,城下十几万京城禁军,也是攻城,但是那般畏缩之感,与此时看到的前仆后继,哪里是一回事?

徐杰也点点头说道:“以往还是小看了边镇禁军。”

徐杰这一语,说得很欣慰。因为头前,徐杰对于边镇禁军的观感其实也不佳,只觉得这边镇已经糜烂到根子上了,不堪一用。

但是此时看到的场面,比徐杰预料的要好上许多,王元朗治军,显然很有一套。

“徐贤弟,我们往前去吗?”张立开口问道。

“且不去了,让王枢密好好指挥这一战,就算要换帅,也不能真的临阵去换。”徐杰答了一语。

张立连连点头说道:“我也是这般想的。”

真正大战之惨烈,徐杰也是第一次亲眼得见,心中有不少震撼,也不时回头去看身后的徐老八。

徐老八面色严肃,说了一语:“如此攻坚,何其艰难。怕是一时半刻难以奏效。”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