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要结束了,奥海姆机长的技术非常优秀,也只有这种飞行员才有能力操纵这只巨大的怪兽。”史陶芬伯格感慨的说到。
在这架飞机上他前后差不多呆了大约有七十个小时,从土伦港出发一直到法属印度支那的海防港,中途只降落休息了三次,这架飞机卓越的远程飞行能力以及惊人的载重能力给这位伯爵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布洛姆福斯公司,一向以精良的造船技术闻名,其下属的飞机制造部门注册为汉堡飞机制造公司,与汉莎航空有一些业务上往来,于是就被拉进了汉莎航空公司研发跨大西洋远程水上飞机的招标名单。
汉莎的目标是拥有一架可以运载二十名以上旅客,包括他们所携带的大量行李物品,以及一堆邮包之类的货物,进行跨大西洋远程飞行的大型水上飞机。当年的兴登堡号失事之后,德国人一直都想要恢复跨大西洋空中航线的运营,汉莎航空更是老早就看准了其中的商机。
此时美洲与欧洲之间的商贸人员往来,目前只能依靠大型的高速远洋邮轮,但哪怕是目前航速最快的邮轮想要横渡大西洋,至少也需要航行四天的时间。但是如果换成现代的飞行器,只需要十几个小时就能飞完全程,对于讲究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人来讲,他们会毫不吝啬的丢出大把的金钱,用来换取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
那时与布洛姆福斯同时竞标的企业,还有老牌的飞机制造厂海因克尔与道尼尔,前者善于设计大型客机,后者常年研发与制造各种型号的飞行艇。相比这两位竞争对手,布洛姆福斯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他们到目前最成功的设计,还是早期的远程水上飞机Ha139,虽然性能优良但叫好不叫座,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数量都无法与道尼尔的那堆水上怪物相提并论。
说到HA139,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德国空军一开始给布洛姆福斯飞机的生产编号是HA,这是汉堡飞机制造公司的简称,结果总公司为了宣示自己的所有权,在每一个HA编号之前又加上了布洛姆福斯,于是最终型号出来就成了博洛姆与福斯HA-某某型,反而被他搞得更复杂了。为了减轻打字员们的负担,德国航空部索性给了他一个BV的编号,直接代表布洛姆福斯,让他自个去爽个痛快。
话题转回来,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这家公司名称有些耳熟,前面已经讲过,他的本行其实是造船,上至俾斯麦号战列舰下至U型潜艇,眼下全都是这家公司的拳头产品。
对于汉莎航空的招标,布洛姆福斯公司是非常重视的,作为老牌的船舶制造企业,他们对船舶流体力学的研究积累非常深厚,造小型的飞行艇他们或许还有些困难,体型越大他们反而越有经验。
最终他们的六发大型水上飞机设计击败了过于自信的两位强敌,夺取了汉莎航空的研发与制造合同。不过当时的公司高层没有想到的是,德国空军方面竟然也盯上了这项工程。
德国空军想要得到这种有跨大西洋飞行能力的远程运输机,用来承担远程兵力投送任务。其实这是戈林的占有欲在作祟,他不希望民间拥有比空军性能更加优良的飞机,所以假借名义巧取豪夺,把别人的成果摘取到了自己的手中。
至于这飞机究竟该如何加以使用,戈林是从来就没有花功夫去思考过。不过就在设计全面展开之后,戈林就被希特勒处理掉了,接下来坐在空军总司令宝座上的,是当时的帝国副元首莱因哈特.冯.施泰德。
这位副元首显然从一开始就对这项工程充满了兴趣,不但如此,他甚至还亲自参与进了飞机的设计,他不但拿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设计图纸,同时还拨给了研发小组充足的研制经费,并且命令空军方面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全力支持这项工程完成。
徐峻给厂方提出的条件只有一条,这种飞机必须在九月之前完成试飞与定型,并且那时至少要拿出四架成品。空军方面直接开出了第一批次二十架同型机的订单,同时调配了一大批空军控制的原材料,更让研发小组感到激动的是,空军还批给了公司一批发动机配额,型号是当时最紧俏的宝马DB601。
历史上这种发动机的产量早就被梅赛施米特与海因克尔公司垄断了,其他的飞机制造厂根本就拿不到产品配额,所以只能寻求次一级的发动机作为替代产品,结果导致了很多优秀的设计无法发挥出实际的性能。
历史上的BV222“维京”水上飞机,就是这一问题的受害者之一,因为得不到空军的有力支持,所以只能选择宝马公司的布拉默323这种性能不稳定的落伍产品作为主引擎,严重影响到了这架飞机的性能。
这种最高只能达到一千马力的发动机,当时只有道尼尔17和FW200等少数几种机型在使用,属于二线发动机,仅供给生产规模有限并对飞行高度与速度要求不高的机型使用。
不过现在有了马力更大,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DB601发动机,维京巨人终于得到了一颗活力充沛的心脏,得以发挥出比历史上同期产品更加优秀的飞行能力。
这架飞机足有三十七米长,翼展更是达到了四十六米,是目前全世界体型最大的现役飞机,美国那边刚研制定型的B17空中堡垒,在巨大的BV222面前就像个发育不良的小学生。
求月票,求推荐票,作者需要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的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