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九五.四一.六七</p>
对于夏侯兰而言,他原本不过是常山国一偏远山村的农娃,短短一年之间能有如此地位,夏侯兰自是明白因何而来。</p>
“倘若是有志学业者,可多观他人如何于‘四渡红水’之中执棋,早晚必能达到入学仁德书院的标准,否则若是无心学业,便是入了仁德书院又有何意义?”</p>
这个时期纸张可是昂贵之极,此人居然以纸张糊扇,足可表明此人绝非寒门士子,且细细观察之下,那士子便发现李基的气度异于常人,令人心折。</p>
旋即,不等甄俨等人反应过来,夏侯兰便是连忙带着李基离去,看得甄俨等人有些不明所以。</p>
“家中略有一二分薄财,见笑了。”</p>
李基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笑着答道。</p>
“那便解释一下吧。”</p>
那士子神色略微一凛,看着李基手中的折扇眼睛不自觉地一眯。</p>
忽然,夏侯兰的声音响了起来,道。</p>
而夏侯兰带着李基离开后,脸上几乎都是苦色,哪里还有刚刚在甄俨等人面前谈笑风生的沉稳气度,弱弱地开口道。</p>
“不过令吾为之欣慰的,便是明正可在一众吹捧声之中面不改色且无自得飘然,已有几分沉稳也。”</p>
在仁德书院附近行走,无论是谁都会对自己礼遇三分,夏侯兰更是明白那是看在李基的面子上。</p>
此问倒是让李基有些为难起来了。</p>
甄俨谦逊地道了一声,然后拱手道。“不知兄台如何称呼?”</p>
尽管甄家在大汉世家之中的地位与声望并不算是第一档次,但在李基眼中甄家的价值可比绝大部分世家都要大不少,自然不想做出冒昧失礼的行为。</p>
“但是……但是我绝对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主公和先生的事情,这么说……先生会相信吗?”</p>
李基不愿暴露身份,以免引发什么骚乱。</p>
但这个时代讲究的是一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冒称身份既会让人鄙夷,又是一种极度不尊重对方的做法。</p>
这让夏侯兰只觉得脑袋一阵嗡嗡作响,一种社死感油然而生。</p>
这一番条理清晰且有理有据的话语,让李基倒是多看了甄俨两眼,并且听出了他便是此前向夏侯兰表明很有进步想法之人。</p>
“这位兄台,吾初到这集市游玩,多有不熟之处,不知可否请这位兄台作为向导?”</p>
这恰恰也是沙盘推演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四渡红水”就仿佛是一个怎么解都似乎永远解不出尽头的难题,让大量有志于兵法的士子欲罢不能。</p>
除了与“四渡红水”有关的讨论外,更多的则是关于吴郡范围内轰轰烈烈的“以工代赈”以及流民之事。</p>
李基洒然一笑,道。</p>
作为最早接触“四渡红水”沙以及这段时间以来作为主持“四渡红水”之人,夏侯兰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明白自己与李基的差距可谓是遥不可及。</p>
在这种情况下,夏侯兰纵使听到再多的吹捧,又如何能够萌生些许骄傲自得之心?</p>
“很好。”</p>
这一番音色稚嫩且语气沉稳的话语一出,原本那不时吹捧着夏侯兰的声音都为之一顿,似乎就连气氛都陷入了尴尬之中。</p>
更何况河北甄家那可是整个大汉都数一数二的巨富,比之糜家有过之而无不及。</p>
而随着天色更暗,夏侯兰那边的聚会似也到了尾声,一众士子天南地北地谈论了一番,倒是让李基深入了解了一下当下士子们对于时事的看法与态度。</p>
“为何不信?适才那甄俨不是言汝可是我的贴身书童,这个身份岂是千金可换?明正自然不会如此愚蠢贪图些许金银。”</p>
总体而言,朝廷是要批判的,天灾频发也必与朝廷之中十常侍把持朝政有关,上天才会以着这种方式预警。</p>
而夏侯兰也终于是反应了过来,下意识便想要冲着李基行礼又硬生生地顿住,明白李基有意隐藏身份。</p>
李基赞叹了夏侯兰一句,然后开口道。“接下来你便继续主持‘四渡红水’两年,待及冠后,也便可独当一面了。”</p>
“有心了。”</p>
李基笑了笑,却是没有答应下来。</p>
对于李基而言,书童易找,但是刘备麾下依然欠缺将领,让夏侯兰一直充当书童无疑是浪费了。</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