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558章 问题出现就解决

第558章 问题出现就解决(1 / 2)

上元节将近,长安城渐有了繁盛景象。</p>

正月十二,颜春卿走进了道政坊中的一座道观。</p>

道观占地不算大,里面也十分清静,让旁人很难猜到住在这里的是如今地位颇为超然的李遐周。</p>

颜春卿到时,李遐周捧着一本书在看。</p>

见了那书的封页,颜春卿不由问道:“你这道士,竟是在看佛经?”</p>

“你这儒生,如何到我这道观里来?”李遐周反问了一句。</p>

颜春卿抚须笑道:“我是来见老友的啊。”</p>

“那贫道煎些好茶来待友了。”</p>

两人在偃师县时打的交道颇多,相处亦是简单自然,很快就摆上了茶具,煮起水来。</p>

颜春卿看着李遐周那行云流水的动作,举起案上的茶饼闻了闻,大为诧异。</p>

“隆冬方过,你竟还真得了好茶?”</p>

“前些时日,李齐物来拜访我,送了我不少珍贵药材,还有这几盒茶团。更难得的是,他身边还有个十分奇特的年轻人。”</p>

说着,李遐周动作微微停了一下,稍稍想了一下该如何评价对方。</p>

“那年轻人,长得虽是其貌不扬,还有口吃,可风采翩翩,能让人忘了他的长相,谈吐不凡,妙语连珠,聪慧过人,甚妙,甚妙,更难得他懂茶、懂水,还懂佛法。”</p>

颜春卿便问道:“如此人物,名叫什么?”</p>

“陆羽。”</p>

“却是未曾听说过。”</p>

李遐周道:“他是个孤儿,许是因自幼相貌丑陋而为父母所弃,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在城西门外的湖边捡到他并收养成人,他不愿皈依佛门,而是跑去当了优伶。他演戏很妙,遂得了李齐物的赏识。”</p>

颜春卿点点头,指了指一旁的佛经,道:“你是担心下次与他谈论佛法输了,今日躲在这偷偷恶补啊。”</p>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怠。”李遐周莞尔道。</p>

话到这里,也就进入了正题,颜春卿的脸色稍微严肃了些,问道:“你给殿下出的那个主意,并未对他说啊。莫非是因这陆羽让你对佛门改观了?”</p>

“与此无关。”李遐周道:“只不过是时节未到而已,今年毕竟还是上元二年。”</p>

他的意思是,薛白虽然监国,用的年号却还是李琮的年号,并未真正的登基掌权。既立足未稳,他那个主意也就不宜说出来了。</p>

~~</p>

少阳院。</p>

“李遐周估计是想劝我打压佛教。”</p>

薛白今日没出少阳院,翻看着田亩册子,忽然对在一旁帮他整理文牍的李腾空这般说了一句。</p>

李腾空微微一愣,紧接着就摇了头,道:“岂可如此?”</p>

她自己就是道士,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排挤别的宗教,因此,对李遐周不免也有些恶感,委婉地提醒薛白,说李遐周又搞什么兴阳蜈蚣袋,又要打压佛教,只怕不是甚正经道士。</p>

薛白不由好笑,逗李腾空道:“那你呢?你却是正经道士?”</p>

“讨厌,不理了。”</p>

李腾空背过身去。</p>

薛白只好把她拉回来,道:“好吧,我们正经得很。”</p>

“我是担心你,你本身就地位不稳,岂可做如此万夫所指的得罪人之事。”</p>

“此事,我之所以在考虑,并非是为道家所迷惑。”薛白道:“与佛道儒之争关系也不大,唯一让我挥之不去的原因在于……土地与人口。”</p>

李腾空是宰相之女,一听也就明白了,眼神中的忧虑之色反而更重。</p>

她斟酌着用词,道:“我是宗室,亦是道士,听到这件事尚且感到不妥,哪怕别的都不论,也担心会有报应;更何况是你的敌人,他们不会想着你是为社稷着想,只会利用此事来对付你。”</p>

对此事,薛白的想法哪怕是对最亲近之人也很难说清楚。</p>

他也纠结犹豫,因他现在面对的情形,与原本历史上武宗灭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p>

不同在于,一则安史之乱提前被平定,又还没有经历连年的讨伐藩镇的战急,大唐的财赋、人口并没有损失到那么严重的地步;二则大唐还没有经历后面几个皇帝崇尚佛教,比如举行迎佛骨的活动,眼下佛教还未有那般极度膨胀。</p>

但另一方面,如今佛教寺院占据的土地与人口,已经是不容小觑了。</p>

北周灭佛之后,佛教的再次发展起于隋文帝杨坚的提倡;唐高祖李渊虽自诩老子后人,但也比较信佛;唐太宗晚年有忧生之虑,曾宣扬佛法,并下令度僧尼近两万余人;到了高宗、武则天,更是大力崇尚佛教,到处建造佛像,寺院极尽奢华,可与宫室媲美。</p>

随着租庸调制的破坏,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农民除了投靠到世家大族名下,也有不少出家,或成为寺户、佃户,寺院雇逃户种地,不向朝廷交纳租税,然后兼并更多的土地,吸纳更多的人口。</p>

这两三年间战乱不断,朝廷这边捉襟见肘,国库空虚,经济凋敝。而佛门反而扩充庄园、拥奴呼婢,同时与大户、地方官吏勾结,相互帮忙,私度僧侣,逃避赋税,铸私钱,或放高利贷各方牟利,进而霸占普通农民的田地。</p>

若不加遏制,只怕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p>

薛白想要变革,想要解决田地兼并的顽疾,不能一开始就拿世家大族们、地方军阀们开刀,相比起来,佛门是一个稍微软一点的柿子。</p>

这能算是他着手施政的道路上一个不错的起点。</p>

当然,以薛白眼前的处境,不宜做这么大的动作。他还不是天子,会有非常多的掣肘,冒然行事,反而会起到反效果,甚至把所有事的阻力都增大。</p>

最好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继续积蓄实力,隐忍到李隆基、李琮都死了,内部的障碍都清除了,到时再大刀阔斧。</p>

末了,薛白合上案上的田亩册子,道:“放心吧,李遐周既未当面与我谏言,我也知时机未到。不过只是聊一聊而已。”</p>

他暂时克制住了心中的冲动,再次告诉自己还年轻,路还长,不必急在一时。</p>

过了一会,有宫人来报,称杜五郎请求觐见,杜家姐妹也来看望太子妃。</p>

薛白监国之后,依旧重视情报的获取,而杜妗正是为他打探民间情报之人。</p>

因杜妗到少阳院的次数过于频繁,有时也会以杜五郎的名义前来。</p>

这一次来,她顾不得与薛白先说些体己话,而是眼神凝重,开门见山便道:“我得到一个消息,郭子仪暗中派人到了长安,似与李隆基偷偷接触。”</p>

“此事属实吗?”</p>

“还在查。”杜妗道,“但关于他,不仅有这一桩事。”</p>

薛白问道:“还有什么?”</p>

“有传闻说,郭子仪私下与吐蕃统帅达扎鲁恭谈论议和之事。”</p>

杜妗也知这不是小事,因此声音压得很低,继续道:“据说是因郭子仪的侄子郭昕奉命前往巡抚安西,如今陷于吐蕃的包围,郭子仪为保侄子性命,遂与达扎鲁恭有了信使往来。”</p>

薛白疑惑道:“只因他侄子就倾向于和谈?”</p>

“郭子仪的弟弟郭子云,早年就战死沙场,只留下郭昕这根独苗,因此郭子仪待他比儿子还看重些。”</p>

“消息是何处来的?”</p>

杜妗道:“有吐蕃来的商旅得知了此事,饮酒时说漏了嘴。”</p>

薛白沉吟道:“未免太过详细了。”</p>

杜妗问道:“你是说,消息可能是有人故意放出来的?”</p>

“不急着下定论,查查消息源头。”</p>

~~</p>

数日之后,杜妗尚未查到消息的源头,薛白却收到了一封奏折,是郭子仪递来的。</p>

郭子仪在奏折中说,吐蕃想要与大唐议和,想要遣使到长安商议此事。</p>

随着奏折,还递上了吐蕃的国书,乃是达扎鲁恭亲笔写的。</p>

达扎鲁恭说,吐蕃与大唐一样,经历了动荡,他们的赞普尺带珠丹前两年过世了,如今的赞普年纪还小,仰慕大唐,希望能与大唐重新结好,为赤松德赞求娶一位大唐公主。</p>

除此之外,郭子仪还附上了一封信,剖析形势。</p>

他先是直接表态,认为吐蕃并没有真正想要和平的意思,只是想要麻痹大唐。慢慢消化如今已经占据的土地,早晚还会出尔反尔,甚至这次的议和还有可能会有诈。</p>

但另一方面,大唐现在刚刚经历战乱,并无与吐蕃长期作战的实力,倒不如先答应下来,设法要回沙州、肃州等地,打通与安西的联系。他在信上称,达扎鲁恭遣使与他说,只要唐廷愿意议和,蕃军愿意退出河西,表现得很有诚意。</p>

最后,郭子仪说他虽有疑惑,担心是计。但情况如此,不能不报给朝廷,请朝廷决断。</p>

薛白皱眉思索着,目光不时看向地图。</p>

这形势与历史上不同,因安史之乱平定得早,吐蕃并没有攻入关中,长驱直入打进长安。但另一方面,蕃军也因此集中力量,在它的西线占据了许多显要之地,把安西与大唐腹地分割开来。</p>

若不能把河西走廊重新打通,大唐除了要失去广袤的疆域,丝绸之路也要被阻断,这是薛白绝不可能容允的。</p>

可大唐若要出兵,且不谈打不打得过的问题,这必然会陷入两个大国相互消耗国力的漩涡之中,到时,就不是随时能停下来的了。</p>

既然暂时不打,似乎和谈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然而,事情未必真就这么简单,郭子仪都说了,蕃人狡诈,提出和谈很可能是要使诈。</p>try{ggauto();} catch(ex){}

薛白一时拿不定主意,再次召了诸相议事,把吐蕃的国书递给他们看。</p>

几个宰相之中,颜真卿、李泌是最了解吐蕃的。</p>

“仅靠和谈,若想拿回河西诸州,必不可能。”颜真卿道:“达扎鲁恭若是对郭公做了这等承诺,必是欺诈之言。”</p>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