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亲公主府。</p>
张见过了严武,目送他的背影远去,感慨道:“薛白看人的眼光好啊,从天下无数微末小官中挑出的几人都是人才。”</p>
“严武虽有才,但生性未免太凉薄凶残了些。”</p>try{ggauto();} catch(ex){}
“战国时,吴起杀妻,母死不归,可谓凉薄?然,他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p>
“驸马所言甚是。”</p>
张踱着步,思忖着,意识到这是一个取代李林甫相位的千载良机。</p>
整个局势与薛白的计划大概一致,李林甫失去了王等于自断一臂,再加上南诏一事,威望已经跌到了谷底。圣人都停封西岳了,李林甫却没能压住消息,其无能可见一般。</p>
南诏生变,朝野哗然,恰逢春闱在即,议论甚嚣尘上,皆指哥奴阻塞圣听,误边疆战事,圣人需要一个更有才能、名望的宰相。</p>
圣人一定快受不了最近这些烦心事了。</p>
薛白唯独料错了一点,圣人做决定是按心情,而非对错。就在薛白完成对李林甫的算计之际,其自身在圣人心中的印象也坏到了极点。</p>
换言之,整个计划很顺利,只牺牲掉了一个薛白,张只能更坚决地向着相位迈进。</p>
“驸马。”此时有幕僚赶进厅中。</p>
“唤‘少卿’。”张的气质与过往有了些许不同,少了几分潇洒,多了几分庄严。</p>
“是,少卿。薛白使人把证据送来了,是张虔陀生前的奏章,在剑南进奏院被李延业盗走。能够证明云南府对阁罗凤之叛早有警觉,但朝廷消息上下阻隔。”</p>
“给我。”张接过看了一眼,眼神愈发凝重,道:“让他的人刊出去。”</p>
“他们说刊不了了。”</p>
“为何?”</p>
“朝廷不让刊,他的人手已撤出长安。”</p>
张道:“你去安排,不可留下任何痕迹。”</p>
刊报不算难,如今长安城内多的是能刊私报者,雇一批人做,谁也不知是何人放出的谣言。</p>
张为人谨慎,本不愿如此,但这次薛白给的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一旦拿出来,朝野上下积攒了的对李林甫十余年的怒气将一次爆发出来。</p>
立仗马?真当满朝文武是立仗马?</p>
先造声望不难,难处在于,拿出这证据,势必要触怒圣人,如颜真卿、李泌、薛白一般,而交于旁人递呈,来源亦不好解释。</p>
想到这里,张有了计较,明白薛白为何把这个证据递呈自己。</p>
他犹豫片刻,下了决心,遂铺开笔墨,开始写奏折。</p>
这封奏折首先替圣人解围,认为南诏之叛朝廷没能早作防备罪在李林甫,其次,举荐了一批他认为对南诏形势十分了解之人,官位虽不高,却都是名望重于当时之士。</p>
其中有严武,尚书左丞严挺之之子,八岁杀父之爱妾;刘晏,七岁被誉为神童,八岁时逢圣人封禅泰山,献《颂》,授为秘书省正字;李泌,亦是神童,二十余岁待诏翰林;颜真卿,一手小楷名冠当世;薛白,十七岁的状元郎……</p>
~~</p>
“张耐不住了啊。”</p>
李隆基看罢奏章,如此感慨了一句。</p>
对张,高力士也是说好话,道:“驸马这也是想为圣人分忧。”</p>
“说得不错,他确是想代哥奴为朕分忧。”李隆基回忆了一下,想到张说,依旧不太高兴。</p>
他讨厌张说的专权,但事隔多年,也想不起张说触怒自己的那些小事,只有印象一直在那里。</p>
“朕知道,论风度才华,张胜李林甫多矣,这些年,李林甫也老了。”</p>
听李隆基说张好话,高力士便反过来说坏话,讲究的就是平衡圣人的情绪,道:“虽说分忧不假,但张驸马近来做事,实在是有私心。”</p>
“朕岂能看不出?操控舆情,许就是他在幕后主使。”</p>
“他定是不敢,老奴更相信是薛白少年冲动,也不认为驸马敢拂圣人的颜面。”</p>
“够了,这些人是何心思朕都知道。”</p>
莫名其妙地,李隆基心里反而舒坦了一些。</p>
事情又回到了臣子之间的争斗上,一切都是张、李林甫在争相位。很不堪,但这是他这个圣人能掌控的。</p>
相比起来,李泌、薛白直言南诏要叛乱更难让人接受,几个年轻人,以为他这个皇帝耳朵聋了、眼睛瞎了,要打他的脸来提醒他?</p>
原来,是张利用了他们的年轻气盛来对付李林甫。</p>
想到这里,李隆基怒气消了些,剩下的怒火转到了张身上,之后,他想到张要的只是相位,此事只怕也被人利用了。</p>
真正想要皇位的只有那一个人,李亨。</p>
“圣人?”</p>
“哥奴大概是老了,看看这几个人谁能把南诏之事处置妥当吧。”</p>
李隆基御笔一勾,决定允许张也下场与李林甫争相位,各尽其能,因为他需要尽快解决最近这些烦心事。</p>
至于相位给谁,是他这个圣人的权力。</p>
~~</p>
三月初三,长安春意最浓,几骑快马驰入春明门。</p>
薛白在正月十八离京,兜兜转转一个半月不肯过蓝关,却在得到诏书的三日内便策马奔回了长安,因为圣人召他回朝任殿中侍御史了。</p>
时间已是天宝九载,他知道在潮州是改变不了天下局势的,唯有长安,是大唐的头脑与心脏。</p>
能回长安,偶然吗?</p>
不,南诏一事,他表现出了能力、远见、决心。那么,只要南诏事发,事情摆在那里亟需解决,不论是谁想要尽快解决这个麻烦,都会起用他,至少一用他就能平息舆论。</p>
只要还有人想争相位,甚至皇位。</p>
而薛白已经怂恿了足够多的人去争,这些人总会忍不住冒出头去承担李隆基的不满。并且在这危难之际利用他来解决事情。</p>
……</p>
春闱刚过,春明门大街到处都是各州县来的举子、生员,又赶上南诏叛乱,西岳停封,到处可见人在抨击国事,热闹至此。</p>
有人从康家店的窗户探头出来,喊了一句。</p>
“薛郎回来了!”</p>
随着这一声喝,酒肆茶馆里涌出许多举子来,七嘴八舌地唱着各种诗句。</p>
薛白被堵在那儿,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心中猜想这是举子自发还是张挑动。</p>
“诸君,诸君只知蓝田驿对诗,可记得薛郎如何去的蓝田驿?!”</p>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p>
最后,他们大多数人的喊话都汇成了同一首诗。</p>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本是一句颇凄凉的话,但薛白的境遇变了,他没有穿过云横秦岭,而是回了长安家中,他的马蹄没有踏过蓝关,由此,就连这诗意都变了,成了对李林甫的声讨。</p>
此时欢呼着的人们未必是喜欢薛白,但他们却可以肆意发泄十余年来的积怨,把“西南生变,西岳停封,圣人颜面扫地”的过错全推到李林甫身上。</p>
士气振奋。</p>
连着念了十余首诗,议了许多政事,有另一批士人从春明门大街西面赶了过来,边走边大喊不已。</p>
“尔等在做什么?迎接逼反南诏的罪人不成?!”</p>
“正是薛白咄咄相逼,逼反南诏王,尔等还敢把事情闹大。”</p>
“……”</p>
薛白还骑在马上,环顾四望。他才回长安,已感受到了民意汹涌。</p>
但与其说是民意汹涌,不如说是相位之争已到了最后的阶段,张与李林甫都是卯足了劲,要证明自己更能妥善处理南诏之事。</p>
而李隆基希望以此来掩盖停封西岳的尴尬。</p>
上位者这些心思,往往不为士人所知,这些士人激烈争论、面红耳赤,认为自己是对的,却不知自己已是被操纵的木偶。</p>
“阁罗凤早有反意,一举攻陷姚州,岂是被谁逼反的?”</p>
“质子凤迦异之死传到南诏,阁罗凤方才反的,岂能与薛白无关?”</p>
“凤迦异又为何潜逃你怎不说?”</p>
忽然,更多人跑来,喊道:“南诏王已上表请罪,南诏没有真的叛乱!”</p>
这边的举子听了,都不以为然,哄笑道:“哥奴还在粉饰太平,可笑可笑。”</p>
“朝廷张榜,岂能有假?”</p>
“颜真卿、李泌、薛白早有预言,反而被贬谪。因哥奴上下蒙蔽,阻断圣听,他现在为了保住相位,想还遮掩南诏一事,我们能信吗?”</p>
这倒是实话,如今李林甫的策略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大事化小;而张要取代相位,则得正视南诏之叛,拿出平叛的策略来。</p>
圣人大概打算看一看,能掩住就继续用李林甫,掩不住了,那便只能换相了。</p>
而李林甫倒也有些手段,一片闹哄哄之中,竟真有人拿着榜文跑来。</p>
“阁罗凤曰‘嗟我无事,上苍可鉴。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他不愿叛唐,实为奸邪所害!”</p>
这话听得薛白都皱了眉,喝道:“谁是奸邪?!阁罗凤敢说是我在万里之外逼反了他吗?!”</p>
“薛白,你之所以指责阁罗凤叛乱,为何?可是因云南太守张虔陀的奏折?”</p>
“不错,”既然张举荐薛白回朝,薛白还真就不怕出面担当,当即道:“李延业盗取张虔陀之奏章,证据确凿。”</p>
“那我告诉你,南诏叛乱,罪在云南太守张虔陀!张虔陀为云南太守,征求无度,屡奏宪枉,私通阁罗凤之妻……”</p>
听得这话,众人哗然,忘了争论,只顾议论张虔陀与阁罗凤妻子私通之事。</p>
“诸君!南诏已遣使往长安请罪,阁罗凤称‘因虔陀谗构,令大唐与南诏互生猜忌,今吐蕃观衅于浪穹,傥若蚌鹤交守,恐为渔父所擒。伏乞居存见亡,在得思失,幸容改过自新’,朝廷命我等不可再妄议时政。”</p>
这般内容,确让一些人感到了局面缓和。</p>
原本的愤怒也就消散了大半。</p>
“诸君!”薛白问道:“阁罗凤年逾四旬,其妻亦然。张虔陀奉圣命镇守一方,会为了与一四旬蛮蕃妇人私通,误家国大事吗?”</p>
“那是阁罗凤的妾室……”</p>
“若是妾室,张虔陀镇守姚州,又是如何见到阁罗凤之妾?除非阁罗凤故意献上去的。”</p>
薛白说罢,驱马上前,抢过一张榜文,径直撕了。</p>
“南诏早有反叛之意,哥奴亦知晓,故而命张虔陀筑城收质、缮甲练兵。然而,哥奴错估局势,致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至此时节,犹将罪过推卸至为国尽忠而死的将领身上。”</p>
他提高了些声音,问道:“你等若是张虔陀,是否会私通阁罗凤之妻?得此身后名,又是否寒心?”</p>
人群中的回答稀稀疏疏的。</p>
但已有人意识到,南诏王阁罗凤处心积虑叛造,那看似虔诚的请罪表下,藏的是一颗极狡猾又野心勃勃的心。</p>
亦有人能从这一桩所谓的“私通案”看到这大唐盛世的当权者已开始愈发软弱了,他们真看不出阁罗凤的说辞不对吗?只是愿意给那小小的南诏王一个狡辩的机会。</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