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初来贵宝地0775【在开封搞交易所?】杨幺和戴承嗣商量如何开发台湾时,郑泓被调回东京做开封知府。</p>
这个不学无术的小胖子,如今已变成不学有术的大胖子。</p>
他在开封府屁股还没坐热,就请求在开封设立交易所。</p>
这玩意儿,是父子俩在六大市舶司设立的,一直都没有引入内地市场。</p>
郑元仪在旁边帮着添酒,朱铭拿起酒杯问道:“你怎么有这个想法?”</p>
郑泓说道:“俺见识过广州市舶司的交易所,回京发现开封行市已被兼并之家垄断,因此请求设立交易所打破这种垄断。”</p>
“你倒是胆子大。”朱铭笑道。</p>
郑泓也跟着笑:“若没有去年的大案,这种事情俺可不敢提。俺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也跟人打听过,前宋王相公变法就是因为这个罢相的。”</p>
王安石变法,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集体反对。</p>
反对声浪最高的改革内容,并非什么方田均税。清查田亩、调整农税等措施,看似打击面很广,其实地方士绅一盘散沙,派几个酷吏就能把他们压下去。</p>
王安石罢相的直接原因,是“市易法”搭配“免行役钱”,得罪了皇室宗亲、朝中重臣,以及跟他们勾结的大商人。</p>
其后果是造成全国市场混乱,东京乱得更厉害,连皇室物资供给都出了问题。</p>
皇亲国戚和朝中权贵,属于改革最大的“受害者”。皇帝能够接触到的亲戚,包括太后在内,都整天抱怨王安石搞得天下大乱。</p>
具体内情如下:</p>
全国各地官府,收取了很多实物税,包括粮食、布匹、木材等等,必须卖给商人变现成钱财。又或者官府需要什么物资,必须有商人供给。又或者需要搞什么活动,需要商人来供货服役。</p>
商人为官府散货、供货、服役,统称为“科配”。</p>
科配以商业行会为单位完成,比如跟布匹有关的,就由布行商人应付。</p>
一個行会,往往由大批发商做行首,与其他批发商联手垄断地区贸易。零售商从批发商那里进货,遭受批发商的剥削压迫。</p>
为了方便官府与商人之间的交易,地方上十天询价一次,以获得各种商品最新的市场价。地方官府每个月向朝廷报价一次,以便让中央掌控全国各地的最新市场价。</p>
但是,不管是旬价还是月价,肯定都跟具体的物价有出入。</p>
在应对官府科配时,有利可图的买卖,大商贾们就去应科。肯定赔本的买卖,就安排中小商人应科。</p>
再加上大商贾联手垄断市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每年都有中小商人破产,而且对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造成经济损失。</p>
王安石试图通过市易法解决问题,既把大商贾联手垄断市场,变成官府出手控制市场。大商贾故意压价不收货时,官府直接出手收货,然后再散货给零售商,并低息借钱给中小商人经营。</p>
由于官吏在执行市易法时,贪赃枉法搞得市场更混乱。大商人又跟权贵联手推波助澜,官府的科配一塌糊涂。</p>
中小商人的处境,反而变得更加艰难!</p>
王安石又推出免行役钱来打补丁,即不愿为官府应科的商人,可以选择直接交钱免除科配。</p>
市易法配合免行役钱,对皇室宗亲、朝中权贵、富商巨贾造成巨大冲击,等于掘了他们发大财的命根子。所引来的反对声浪,比方田均税大无数倍,最终搞得王安石罢相归乡。</p>
但真正失败的原因,是王安石的路子走错了。</p>
富商巨贾垄断市场有问题,官府直接垄断市场就没问题?王安石的弥补措施,是提高官吏的工资待遇,以此避免官吏通过市易法捞钱。</p>
结果变成官吏通过市易法,变本加厉的坑害中小商人。</p>
反对派攻击市易法的借口,大部分都是实际存在的!</p>
这个问题没法解决至少王安石解决不了,因为它需要动更大的刀子。</p>
宋徽宗年间,蔡京又捡起了市易法和免行役钱。但市易法很快就遭到废除,免行役钱由于对大商贾有利,反而稀里糊涂给保留下来。</p>
后来的元明两朝,延续了宋代的科配制度。</p>
李自成造反的其中一个口号,便是“平买平卖”,他要废除明朝的科配制。</p>
最终,科配制在清代废除,但废除的重要前提是——税收和市场的“货币化”程度足够高。</p>
朱国祥、朱铭建立的大明,也在收取大量实物税。</p>
比如商贾运输一船木材,不管是中途的过路费,还是运到销售地的交易税,都需要大量抽分商品抵税。因为商品价格是变动的铜钱也不易运输携带,抽取实物为税收反而能避免官吏坑害商贾、私吞商税。</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