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贞观三年,五月六日。
晋国太尉、大司马陈骞在开封城中病逝。
这位晋国最后的支柱,在极度失望失落之中,阖上了老迈的双眼,司马家的江山以后会怎么样,他已经不想再看见了。
“大魏,老臣惭愧!真无颜见武皇帝!”临到死时,陈骞已是口不能言,只能手指向早就书写好的遗书,示意陈舆将其交给王浑。
身为魏臣,却仕晋事。
在司马师、司马昭窃取魏国大权的过程中,陈骞出力甚多,当时他只是想着,曹魏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相反司马家倒是出息的人物不少,晋代魏的话,不管是于公于私都是件好事。
但陈骞没有想到,晋国只传了一代,就已呈衰败之相,其滑落的势头,比曹魏要更加的迅猛。
从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来说,后朝取代前朝,肯定是具备了比前朝更多的优势,或者是开拓精神更强,能够征服四夷,显威海内;或者是保持朝政稳定,百姓乐业;或者是文化昌盛,商业繁荣,显盛世景象。
唯一的例外,就是晋代魏。
魏国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开拓和积累,文治武功可圈可点。
曹操为此曾赋诗一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就这首诗的价值来说,比晋朝时由华丽词藻堆积的赋文,要不知强了多少倍。
可惜的是,曹魏的后期,建安文学没落,取而代之的却是玄学这种毫无用处的垃圾,原因大家都知道,司马氏杀戮太狠,文臣不敢言胸中之意,只能一次次的清淡来排解心中郁闷。
文人虽然有才,但文人也一样怕死。
当朝堂诸公都是胆怯之辈时,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闲言少叙,且说淮南军偏将军陈舆、裨将军陈植在王浑的授意下,以为陈大将军军中送别为由,各领千余淮南军精兵入城。
淮南兵开进开封。
贾充、荀勖等人也只能退避三舍。
陈骞在曹爽当权之时就已经为一镇重将,从资历来看,是晋国仅有的老臣,地位极是崇高,朝中许多官员俱是其后辈或弟子,老将军的最后一程谁也不能说一个不字。
——
贾府。
与诸葛尚会面之后,韩寿终于不再犹豫,决定尽快带贾午、韩谧出城,只要能跑到文鸯的军中,他们就安全了。
至于为什么不选择投奔王浑、陈舆的淮南军,主要是韩寿信不过这些还披着晋军铠甲的士兵,在如此混乱的时局下,谁知道你对面的人是怎么想的。
万一其中冒出几个还忠于司马氏的将校,那韩寿一家子就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