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南絮起身,来到圆桌前倒了两杯茶。青年从床上坐起,只是头还有些发晕。
陆维桢敲了一下门,轻声唤道。
“姑姑。”
南絮脚步一顿,前去开门。白衣公子等在外面,姿态温文尔雅。
“太子殿下好些了么。”
“进来说罢。”
“嗯。”
两人进屋,关了门。
周稚弗已经下床,拿插杆撑起了窗户。自上而下地看着盛京外面的风光,天色即将破晓,晨风习习。
依稀明灭的烛火映照着青年如玉容颜,俊逸秀雅。
“殿下。”
陆维桢向他扶手作一揖。
他转身,面色含笑,声音温润清淡。
“扶苏不必多礼。”
陆维桢也不虚让,接过南絮倒的茶,施施然落座。
南絮想到这次他险些被拐去越人楼的事情,忍不住道。
“阿弗,你太胡来了些。为了什么事,竟只身前来北襄。”
“你可知,你是东宫。只东阳的那些皇子王爷们,个个就心怀不轨。都盯着动静,想要拉下你。”
“母后。”
周稚弗温和道。
“孩儿不是没事么。”
南絮听他这样说,更是计较。
“若是今次没遇到珠珠儿,那该如何。”
“我亦有办法脱身的。”
“母后,我来北襄是为了东阳的百姓。”
他转了话题,来到桌前拿起另一杯茶,临窗而立。
“不过,此事却有蹊跷。我瞒着所有人,连内侍都没告诉,教人传出的消息也是去西凉游学。还着意绕了半圈行水路,却还是在北襄境内遭遇了伏击。”
“而且那些伏击我的人,都不是东阳人。他们像是提前得了消息,特意在某个地方等我。”
周稚弗端详着掌中的茶盏,白瓷杯散发着淡淡釉光,柔和中透着清冷。
“这人要么是太了解我,要么就是参与了东阳人为的天灾。”
南絮摇着扇子问道。
“天灾?”
“嗯,最先是青州生了蝗祸。”
“这次蝗祸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蝗虫无毒。百姓们能以蝗虫入菜,煎、炒、烤、蒸……都有,而今次的蝗虫是有毒的。”
“毒性之大,除了害人,一应放去食虫的雀鸟也没顶什么用。”
“如此,便只能用最后的办法——以篝火诱之,加以焚烧。”
他微微一顿,仿若饮酒般喝尽杯中茶水,继续道。
“这的大火,直接烧上了山。蔓延到大片林地,草原,庄稼。”
“我赶到青州时,负责驱蝗的官员已经畏罪自裁了。没办法,百姓安危最重要,只能引灵渠水来灭火。”
“青州的火刚灭得差不多,灵渠开了,又赶上了秋汛。沿途多个州,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洪灾。”
“今年收成太差,百姓哀怨,一时间东阳人心惶惶。到处的米铺,粮店在短时间内全都被抢购一空。”
“米价一路攀升比肉贵,我怕到时真的发饥荒,又想着安抚民心。便上书请父皇开仓济粮,但父皇拒绝了。”
周暮辞只告诉了他一句话。
“你这样做,会弄假成真的。”
“父皇的意思,我隐约明白了。这次的蝗灾,洪水,是有人在幕后操控。一步一步引导我们按他的思路进局,若是接下来我们真的开仓济粮了,才是真的落入了圈套。”
陆维桢以手轻轻敲打着桌沿,看向青年。
“所以,殿下的北襄之行,是为了揪出幕后黑手。”
“那也不应该以身犯险,救济苍生是好,你也得顾全自己。”
“母后放心,孩儿不是没做准备的。”
他把玩着白瓷盏,指间流转间,杯中残余的茶水滴洒在他莹白的指尖。
迎着晨熹,似染上一层透明的光泽,如明珠雨露。
“来之前,我提前知会了无忧和扶苏。不然母后以为,扶苏之前出使东阳,是为了什么。”
“我此来,一为借粮,二为揪出幕后人,三为迎无忧回国,任工部尚书。”
南絮摇头。
“无忧他,是无心做官的。更何况,自从百里家出事。他就立了誓,此生不步东阳。”
“母后,倘若这次的幕后黑手,他和百里家的流放灭门,是有关系的呢。”
“阿弗!”
“好,先不提这件事。”
他面容依旧,如一副浅淡的水墨画,继续刚才的事情说着。
“我想如果开仓济粮了,下一步他会做什么。是放出已经准备好的舆论造势,就此坐地起价,卖出提前准备好的粮食,以此大赚一笔,还是其他呢。”
陆维桢亦凝眸思考。
“其他?”
“祸水东引,挑起纷争。天怒人怨,天子失信,内斗和外乱。”
陆维桢温和问道。
“那么殿下,现下有头绪了么。”
“局面僵持,现在东阳市面上的米粮越来越少。我派人安插在各处店铺,只等一个机会。等幕后人按捺不住,最先抛售,就能顺藤摸瓜。”
“但幕后人的耐心,出奇的好。反倒是东阳国内,随着一路高攀的米价,越来越难买的粳米,百姓愈发惶惶不安。”
说到此处,青年微停。陆维桢了然,接下他的话。
“所以,殿下是故意露出破绽。以外访西凉游学的名义,给那人在东阳动手的机会。”
周稚弗微微一笑,点头承认。
南絮想了想,有些担忧的看着他。
“阿弗,你的实际行踪。经过这次伏击事件,可能已经暴露了。”
“这,就要问问傅家人了。”
“嗯?不是你逃出来以后,才被他们俘获到越人楼的么。”
他摇头。
“他们手里有我的画像。”
南絮还没想明白,觉得眼前这两个人一唱一和的在打哑谜。只能顺着儿子说的,继续问道。
“傅家和东阳的势力,有所勾结?”
“阿弗,这样的话,他们更会直接把见到你的消息告诉那人了。”
周稚弗摇头。
“不,傅行玄在我手们上。”
“什么?”
“这就要谢谢扶苏了。”
“嗯。焦尾禾宴上的刺客,除了拿到东西以外,还为了声东击西。”